芒莖

芒莖朗讀

芒莖中藥材詳解

《中藥大辭典》:芒莖

拼音注音
Manɡ Jīnɡ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

生境分佈

生山坡或荒蕪田野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原形態

芒(《本草拾遺》),又名:杜榮(《爾雅》),笆芒(《太平寰宇記》),笆茅(《綱目》),度芸、苫房草、創高草、白尖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稈粗壯,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線形,長25~60厘米,寬6~15毫米,下面疏生柔毛和白粉,邊緣有前傾尖銳小鋸齒;葉鞘圓筒形,鞘口具密生的長白毛;葉舌為鈍圓三角形,先端具小纖毛。圓錐花序傘房狀直立,長10~30厘米,主軸長不及花序一半,每節具一短柄和一長柄小穗,小穗柄無毛,頂端膨大,長柄向外開展,長4毫米,短柄長約1毫米;小穗披針形,長約5~6毫米,每1小穗基部均具有一圈白色或黃褐色的絲狀毛,毛約與小穗等長;第1穎片先端漸尖,有脈3條,背面光而無毛,邊緣上部粗糙;第2穎片舟形,先端漸尖,腹面邊緣上部具白色纖毛,背面無毛;第一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比穎略短,白色,薄膜質,背面及腹面的邊緣均有纖毛;第二外稃較狹,長約為穎片的2/3,薄膜質,白色,有纖毛,頂端具1芒,芒長8~10毫米,膝曲,芒柱稍扭曲;內稃微小,先端不規則地齒裂。花、果期7~11月。

化學成分

莖含有抗癌作用(艾氏癌和肉窟-180)的多糖成分,主由戊糖和己糖組成。莖、葉中尚分離出苜蓿素。花穗含洋李甙、芒花甙。

性味

《本草拾遺》:"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1《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2《綱目》:"煮汁服,散血。"

3《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邪。"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芒莖

拼音注音
Manɡ Jīnɡ
別名

芒、杜榮、笆芒、笆茅、度芸、苫房草、創高草、白尖草。

英文名
Stem of Chinese Silvergrass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芒有二種,皆叢生,葉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芒的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淨,切段,鮮用或曬乾。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或河邊濕地。

資源分佈:廣佈南北各地。

原形態

芒,宿根多年生草本,稈較高大,高1-2m。無毛或在花序以下疏生柔毛。葉鞘均長於節間,除鞘口有長柔毛外,余均無毛;葉舌鈍圓,長1-2mm先端具纖毛;葉片線形,長20-50cm,寬6-10mm,無毛,或下面疏具柔毛並被白粉。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主軸無毛或被短毛,公延伸至中部以下;分枝較強壯而直立,長10-30cm,每節具1短柄和1長柄小穗;穗軸節間長4-8mm,無毛;小穗柄無毛,先端膨大,短柄1.5-2(-3)mm,長柄向外開展,長4-6mm;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黃褐色之絲狀毛,其毛稍短或等長於小穗;第1穎先端漸尖,具2脊,背部全部無毛,具3脈,第2穎舟形,先端鈍,較穎稍短;第2外稃較狹,較穎短1/3,在先端1/3處以上具2齒,齒間具1芒,芒長8-10mm,膝曲,芒柱稍扭曲,內稃微小,長約為外稃之半,先端不規則地齒裂。花、果期7-11月。

化學成分

莖含三酰甘油(triglyceride),酚酸(phenolicacid),甾醇酯(sterol ester),游離甾醇(free sterols),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虹(wax),n-石蠟(n-paraffins),糖醇(sugaralcs),單糖(mono sugar),雙糖(dimeric sugar)及多糖(polysac-charides)。

歸經

膀胱經

性味

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散血。主小便不利; 蟲獸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人畜為虎狼等傷,恐毒入肉者,取莖雜葛根濃煮服之,亦取汁。

2.《綱目》:煮汁服,散血。

3.《動植物民間藥》:利尿,解熱,解毒,治風邪。

摘錄
《中華本草》

猜你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