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藥性:

胖大海

《中國藥典》:胖大海 拼音注音 Panɡ Da Hǎi 別名 大海、大海子、大洞果、大發 英文名 SEMEN STERCULIAE LYCHNOPHORAE 來源 本品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Ster...

()

蘋果葉

《中藥大辭典》:蘋果葉 拼音注音 Pinɡ Guǒ Ye 出處 《滇南本草》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蘋果的葉片。 功能主治 1《滇南本草》:"敷臍上治陰症。又治產後血迷...

()

胖樹根

拼音注音 Panɡ Shu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遠志科植物密花遠志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ala tricornis Gagnep.〔P.floribunda Dunn;P.congesta Rehd.et Wils.;P...

()

蘋果皮

《中藥大辭典》:蘋果皮 拼音注音 Pinɡ Guǒ Pi 出處 《滇南本草圖說》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蘋果的果皮。 化學成分 含矢車菊素。 功能主治 《滇南本草...

()

胖根籐

來源 蓼科胖根籐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thunbergianum Meisn.,以塊莖及地上部分入藥。 生境分佈 四川。 性味 酸,平。 功能主治 涼血解毒。主治癰疽惡瘡...

()

菩提樹皮

《中藥大辭典》:菩提樹皮 拼音注音 Pu Ti Shu Pi 出處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來源 為橡樹種植物南京椴的樹皮及根皮。 同屬植物毛枝椴的樹皮及根皮與本植物...

()

葡萄籐葉

《中藥大辭典》:葡萄籐葉 拼音注音 Pu Tɑo Tenɡ Ye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籐、葉。 化學成分 莖含還原糖、蔗糖、澱粉、鞣質、黃酮類...

()

蒲棒

拼音注音 Pu Banɡ 別名 蒲棰、蒲厘(《本草圖經》),蒲槌(《本草衍義》),水蠟燭實(《廣東新語》)。 出處 《本草衍義》 來源 為香蒲科植物長苞香蒲或其同屬多種植...

()

菩提樹花

《中藥大辭典》:菩提樹花 拼音注音 Pu Ti Shu Huā 出處 《藥用植物學》 來源 為椴樹科植物南京椴的花序。7月采收。 生境分佈 生於山坡、山溝等陰濕處。...

()

蒲兒根

拼音注音 Pu er Gēn 別名 貓耳朵、肥豬苗 來源 菊科千里光屬植物蒲兒根Senecio oldhamianus Maxim.,以全草入藥。春夏秋采收,鮮用或曬乾。 性味 辛、苦,涼...

()

蒲種殼

《中藥大辭典》:蒲種殼 拼音注音 Pu Zhǒnɡ Ke 別名 地蒲殼、扁蒲殼(《蘇州本產藥材》)。 出處 《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瓠子老熟的乾燥果皮。...

()

菩提香

別名 西藏水楊梅 來源 薔薇科菩提香Geum urbanum L.,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佈 西藏。 性味 辛、甘,平。 功能主治 滋陰補腎,平肝明目,消腫止痛。治感冒,頭暈頭...

()

蒲草根

《中藥大辭典》:蒲草根 拼音注音 Pu Cǎo Gēn 別名 席草根、茫草(《四川常用中草藥》),三角草、水三稜草、絲毛草、三稜觀(《中國經濟植物誌》)。 出處 《四川常用...

()

菩薩魚

拼音注音 Pu Sa Yu 別名 斗魚,花蝶魚(薛德煜《系統動物學》),錢魚(《脊椎動物分類學》),蝴蝶魚、火燒板(《中國動物圖譜·魚類》)。 出處 《陸川本草》 來源 為...

()

蒲公英

《中國藥典》:蒲公英 拼音注音 Pu Gōnɡ Yīnɡ 別名 黃花地丁、婆婆丁 英文名 HERBA TARAXACI 來源 本品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

()

蒲葵

《全國中草藥彙編》:蒲葵 拼音注音 Pu Kui 別名 扇葉葵、葵扇葉 來源 棕櫚科蒲葵屬植物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R. Brown,以種子及根入藥。秋冬果熟時采收種子...

()

萍蓬草

拼音注音 Pinɡ Penɡ Cǎo 來源 睡蓮科萍蓬草Nuphar pumilum (Timm.)DC.,以根狀莖入藥。 生境分佈 黑龍江、吉林、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等省,西至新疆。 性...

()

蒲圻貝母

拼音注音 Pu Qi Bei Mǔ 別名 蒲貝、燈籠花 英文名 Bulbus Fritllariae Puqiensis 來源 為百合科植物蒲圻貝母Fritllaria puqiensis G.D.Yu et G.Y.Chen...

()

蒲葵葉

拼音注音 Pu Kui Ye 別名 蒲扇、敗扇、故蒲扇、敗蒲扇 來源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蒲葵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 采收和儲藏:全...

()

蒲州豉

拼音注音 Pu Zhōu Chǐ 出處 《本草拾遺》 性味 1《本草拾遺》:"味鹹,無毒。" 2《綱目》:"鹹,寒,無毒。" 功能主治 《本草拾遺》:"主解煩熱,熱毒,寒熱,虛勞,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