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大辭典》:鱣魚肝 拼音注音 Zhān Yu Gān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鱘科動物鰉魚的肝。 原形態 動物形態詳"鱣魚"條。 性味 無毒。 注意 勿
()
拼音注音 Quan Shuǐ 出處 泉水首載於《本草拾遺》。 1.《嘉佑本草》補出「泉水」條。 2.《品彙精要》謂:「穴沙石面出者,謂之泉水……鑿地取水曰井。夫井亦泉耳。用:新
()
《中藥大辭典》:千年耗子屎種子 拼音注音 Qiān Nian Hao Zi Shǐ Zhǒnɡ Zi 出處 《貴陽民間藥草》 來源 為毛茛科植物天葵的種子。 原形態 形態詳"天葵
()
《中藥大辭典》:葡萄根 拼音注音 Pu Tɑo Gēn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根,10~11月間挖,曬乾,或鮮用。 化學成分 見"葡萄籐葉"條。 性味
()
《中藥大辭典》:萍蓬草子 拼音注音 Pinɡ Penɡ Cǎo Zǐ 別名 水粟包(《綱目》),萍蓬子(姚可成《食物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睡蓮科檀物萍蓬草的種子
()
《中藥大辭典》:葡萄籐葉 拼音注音 Pu Tɑo Tenɡ Ye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籐、葉。 化學成分 莖含還原糖、蔗糖、澱粉、鞣質、黃酮類
()
《中藥大辭典》:盤腸草 拼音注音 Pan Chanɡ Cǎo 別名 南瓜陰芽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南瓜的果實內萌發的幼苗。秋後收集,鮮用或曬乾用
()
《中藥大辭典》:漂搖豆 拼音注音 Piāo Yao Dou 別名 瓢搖豆(《履巉巖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豆科植物硬毛果野豌豆的種子。 原形態 植物形態
()
《中藥大辭典》:鷗 拼音注音 ōu 別名 鷺(《詩經》),水鴞(《說文》),江鷗、海鷗(《南越志》)。 出處 汪穎《食物本草》 來源 為鷗科動物多種鷗類的肉。常見的有紅嘴
()
拼音注音 ǒu Mi 別名 蔤(《爾雅》),藕絲菜(《綱目》)。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蓮的細瘦根莖。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1汪穎
()
《中藥大辭典》:膿見愁 拼音注音 Nonɡ Jian Chou 別名 黃花母、黃花霧、黃花草 出處 《廣西中草藥》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小柴胡的葉。全年可采。 生境
()
《中藥大辭典》:糯米泔 拼音注音 Nuo Mǐ Gān 別名 粘米泔水(《本草述》)。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淘洗糯米時,第二次濾出的米泔水。 性味 《綱目》:"甘,涼
()
《中藥大辭典》:牛髓 拼音注音 Niu Suǐ 出處 《本經》 來源 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骨髓。 歸經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性味 《別錄》:"甘,溫,無
()
《中藥大辭典》:牛骨 拼音注音 Niu Gǔ 出處 《綱目》 來源 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的骨骼。 性味 《綱目》:"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1《日華子本草》:"燒灰,
()
《中藥大辭典》:楸葉 拼音注音 Qiū Ye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紫葳科植物楸的葉片。 性味 《綱目》:"苦,小寒,無毒。" 功能主治 消腫拔毒,排膿生肌。治
()
《中藥大辭典》:楸木皮 拼音注音 Qiū Mu Pi 別名 楸白皮(《千金方》)。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生境分佈 生於
()
拼音注音 Qionɡ Zhī 別名 石華、石花菜、石花、海菜、草珊瑚 出處 瓊枝原名「石花菜」,始載於《日用本草》。 1.《綱目》云:「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間,高二三寸,狀如
()
《中藥大辭典》:青麩楊根 拼音注音 Qīnɡ Fū Yanɡ Gēn 出處 《重慶草藥》 來源 為漆樹科植物青麩楊的樹根。9~10月采收。 生境分佈 喜生於向陽山坡、山
()
拼音注音 Qīnɡ Hāo Lu 出處 《中國醫學大辭典》 來源 為菊科植物青蒿的莖、葉,經蒸餾而得的液體。 性味 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明日,退熱,清暑,辟穢。治
()
《中藥大辭典》:青魚膽 拼音注音 Qīnɡ Yu Dǎn 出處 《食療本草》 來源 為鯉科動物青魚的膽或膽汁,青魚剖腹後,割取膽囊,懸掛通風處陰乾。鮮用隨時採集。 歸
()
《中藥大辭典》:青粱米 拼音注音 Qīnɡ Lianɡ Mǐ 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種青粱的種仁。 性味 《別錄》:"甘,微寒,無毒。" 功能主治 補
()
《中藥大辭典》:雀麥米 拼音注音 Que Mai Mǐ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雀麥的種子。 性味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1《綱目》:"滑腸。
()
拼音注音 Qi Nǐ Miao 別名 隱忍(陶弘景)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桔梗科植物薺苨的苗葉。 性味 《綱目》:"甘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 1《本草圖經》:
()
拼音注音 Qi Zhu 別名 臭蘇、青白蘇(《日華子本草》)。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薺苧的莖、葉。夏、秋采收。 生境分佈 生長於河邊草地及灌
()
拼音注音 Qian Cǎo Te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iacordifolia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集,切段,鮮用或曬乾。 生境
()
拼音注音 Qian Cǎo Jīnɡ 別名 茜草籐(《上海常用中草藥》)。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莖葉。夏、秋季采收,曬乾。 原形態 產四川
()
拼音注音 Qǐnɡ Shi 別名 頃麻子(《產乳集驗方》),茼麻子(《聖濟總錄》),空麻子(《江蘇植藥志》),磨盤樹子(《江西民間草藥》)。 出處 《唐本草》 來源 為錦葵科植物
()
《中藥大辭典》:芡實莖 拼音注音 Qian Shi Jīnɡ 別名 花耿(《本草圖經》),雞頭菜(《綱目》)。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芡的花莖。 性味 《綱目
()
《中藥大辭典》:芡實根 拼音注音 Qian Shi Gēn 別名 役菜(《食性本草》)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睡蓮科植物芡的根。7月采。 性味 1《綱目》:"鹹甘,平,無
()
《中藥大辭典》:羌活魚 拼音注音 Qiānɡ Huo Yu 別名 秉氏鯢、杉木魚(《四川中藥志》)。 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小鯢科動物山溪鯢的全體。夏、秋捕捉
()